“此乃天佑啊!在如此关键之际,擒得始毕可汗……”
文武百官此刻也是激动万分的议论起来,这是出自李神通、郑元璹之手,谁都不会怀疑是假报。
此前文武百官绝大多数都以为,李渊说伏子厚,乃是上天派来辅佐明君的,官员私下里都从未相信,毕竟这一套是忽悠天下百姓的。
举兵造反之人,谁不是为了洗脱自己造反的身份,谁不担心被其他人轻易取代。
可此刻。
想到长安方才兵败,面对薛举要联合始毕可汗时,北方获得如此大捷!
想到天下大乱,如今各个势力争相臣服北方突厥人,伏子厚这时候,给李渊送来始毕可汗意味着什么!
文武百官都不由得开始相信起来,那伏子厚,的的确确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那样的人,否则怎会在如此关键之际,给李渊送来如此大捷。
昔日在晋阳城,最先辅佐李渊的是伏子厚,如今在长安最危难之际,也是伏子厚博得生机!
这伏子厚,仿佛就是特地前来辅佐李渊之人。
“天佑唐王!请唐王顺天承意!”
裴寂最先反应过来,在庆幸没有把伏子厚得罪死之余,立即意识到这大捷背后的份量,于是率先对着李渊下跪。
有着裴寂开头。
文武百官自然不傻,就连窦抗、李钢、崔民幹等一众大臣,也纷纷对着李渊跪下。
“天佑唐王!请唐王顺天承意!”
“天佑唐王!请唐王顺天承意!!!”
在文武百官的呼声中,大殿上的皇帝杨侑,一脸绝望,哭丧着脸,与方才激动的模样判若两人。
天杀的伏子厚!
杨侑希望伏子厚杀突厥人,可不代表希望伏子厚把突厥人的可汗都给抓起来。
望着大殿内的文武百官,已经全都对着李渊下跪,请求李渊称帝。
杨侑清楚,朝堂百官本就是李渊之人,随着始毕可汗被抓住,李渊一直以来所忌惮的世人之言,已经彻底不复存在。
自己再不知趣,怕就要等百官,列举自己这个皇帝的罪过。
苦着脸,看到大殿下,望着文武百官的李渊,带着一脸笑容,随后回头看向自己,杨侑心有不甘,可为了苟命,也只能站起身,离开皇位。
“朕闻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自天下大乱,朝纲失序,四海崩离,幸赖大丞相秉文武之略,拯黎庶于涂炭,今北疆传檄,枭虏酋于绝漠,慑胡马于北方,此非天命所归,焉能如此朕幼冲践祚,实惭神器之重,唐王功高伊霍,当承历数之新,昔尧禅舜禹,天下为公,今朕效古圣,愿避尊位,奉社稷于明主,全宗庙于仁君,朕即布告天下,咸使闻知,还请唐王继位!”
说出这一段话,杨侑心神都有些恍惚,即便被心腹提醒数次,要保命必须要会说这些话,可真正说出来那一刻,看着李渊,想到李渊因为自己的举动,不日就要篡位称帝,占据杨氏江山,杨侑还是有些难以适应。
文武百官听到杨侑的话,再一次高声大喊。
“请唐王继位!!!”
在震耳欲聋的声音中,
李渊满脸笑容的拿着捷报,一步步在文武百官的目光中,来到大殿上方,望着心心念念无数个日夜的皇位。
最终,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中,李渊缓步上前,面向杨侑深揖一礼,声音沉厚而含慨然。
“陛下以尧舜之德,行禅让之礼,臣闻之惶愧难安!自天下板荡以来,臣每念高祖开皇之治,未尝不痛心于社稷崩颓,然突厥狼子窥边,群雄割裂中原,臣本愚钝,唯思尽忠护国,岂敢妄言天命”
说到这里,李渊转身扫视大殿内的文武百官,目光如炬,故作哽咽的语气。
“诸公今日所谏,实令渊如负千钧!昔武王伐纣,非恃兵戈,乃承民心,汉祖斩蛇,非图私利,乃应天时,今北疆捷音虽至,然将士血染黄沙,岂是渊一人之功”
李渊复向杨侑,拱手叩礼,袖袍微颤。
“陛下幼冲继位,犹能察天人之变,效唐虞故事,此等胸襟,足令天下涕零!臣虽惶恐,然念苍生倒悬,胡马未靖,若再推诿,恐负将士血战之忠、百姓翘首之望,今日受禅,非取杨氏之鼎,乃代天抚民!自当奉陛下为虞宾,保宗庙如故,礼遇不减分毫,愿与诸公共修德政,使耕者有其田,戍者归其乡,不负天下所盼!”
推脱逶迤之言,昔日在杨广面前李渊已经说过无数次,如今根本不需要准备,便脱口而出。
客套之后,此前数次退让,如今李渊终不再推辞,来到皇位面前。
杨侑很识趣的跟着一个宦官,从大殿内的偏殿大门离开,毕竟如今的朝堂,已经是李渊的朝堂,百官也已经都是李渊的百官。
而就杨侑离开大殿后,李渊坐在王位的那一刻,大殿内便骤然响起震耳欲聋的喊声。
“拜见陛下!!!”
望着李渊称帝,所有跟随李渊的文武百官,全都宛如在心中落下一块巨石,随之而来,还有激动与期盼。
在此之前,李渊是大丞相,所以诸多高位,一直都没有封赏,如今李渊称帝,尚书省、中书省之类的要职,势必会封赏下来。
这也意味着整个朝堂内的官员,全都可以再进一步,获得更高的职位。
“请起!”
李渊此时此刻,也沉浸在身为皇帝的激动之中。
不过在朝多年一把年纪的李渊,看着纷纷回到原来位置的文武百官,还是清楚的知道,大殿内的官员,都还在看着自己,等着自己封赏。
“朕承天受命,御极之初,首当论功行赏以彰忠烈!诸位以为,论当首功该是何人”
李渊在文武百官的目光中,轻声说道。
李渊的声音在大殿内并不显得响亮,却让所有官员都听得清楚,而面对李渊的询问,文武百官十分安静。
按道理,面对首功,各个派系的官员,各个世家考虑自身,或者联姻的关系,都会彼此为利益不断争论,谁也不让谁。
可眼下,面对李渊口中的首功,所有人全都安静沉默,谁都没有主动开口。
看着皇位上的李渊,手中依旧拿着的捷报,单是那份捷报,就足以让所有人无言。
没有谁会不知趣的去争首功。
“父皇!儿臣以为,首功者,当为伏将军!”
李建成站出来,向李渊辑礼说道。
这也是文武百官心里默认的事情,在评定功臣一事上,只要没有异议的重臣,都会由太子先开口。
李渊坐在皇位上,听着长子李建成细数伏子厚的功绩,此刻李渊脸色也有些惆怅,想起在晋阳的往事。
被王威、高君雅盯着的时候,是拥有太原驻军的伏子厚,第一个投靠自己,在最危险的时候,也是伏子厚涉险化解危难。
想到在晋阳的那晚上,明知自己派人埋伏,伏子厚依旧独自跟着二郎李世民到府邸见自己的场景。
想到北方的事情。
想到手中的捷报,抓到的突厥始毕可汗!
待李建成说完,李渊满是惆怅的点点头,随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
“是啊!伏卿的功劳,那是太多太多了!朕下令,封伏卿为太尉、大柱国、镇北王,食邑五百户、千金、千绸!允剑履上殿!”
李渊开口下令道。
一番话落下,整个大殿文武百官,别说窦抗、窦琮等人,就连年近七十岁的李钢都目瞪口呆。
士族旧臣一派的文武百官,全都一脸哑然,伏子厚方才被贬郎中,转眼间便被封为朝廷太尉、大柱国,还被封王!
此前他们一直在针对晋阳功臣,那等伏子厚来到长安,也不知道伏子厚会不会轻易作罢。
…………………………………………
长安城内。
伏家众人带着行李,站在府邸大门外,看着还没住上一晚的大府邸,一脸落寞。
“好在没住过!没事!太大住着也不踏实!”
阿翁安慰众人道。
张氏、陶氏等人点点头,伏瑞与伏志虽然有些可惜,但也能接受,只要家人与子厚没事就好,住的地方无所谓!
伏禾也在安慰家人,丈夫说子厚虽然被贬,但是被丞相调去做相府郎中,还是一个大官,家人可以去自己的府邸住。
“他们怎么从府里出来”
“不知道啊!看他们那一身,也不知道他们之前怎么进去的!”
“估计是来投奔亲戚,被赶出来的吧!”
府邸外,不少行人百姓,以及一些世家之人,好奇的看过来,毕竟能住在长安城内,住在附近,都有一些身家、人脉。
“走吧!先把行李搬去屈博那里,再去李家!天快黑了,说好去李家吃饭!”
阿翁转头说道,看着天色快黑,还要搬行李,早出发好一些,省得在这里被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