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民在经过多轮筛选后,终于选出三篇适合《故事会》的短篇小说。
本来,第一批的入选的三人应该是查剑英、陈建公和刘振云。
可是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三人后,查剑英和陈建公却放弃了。
他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那天,胡为民特意选了个凉快的下午,把查剑英和陈建公叫到文学社的活动室。
“经过反复斟酌。”胡为民从包里取出三份装订整齐的文稿,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摩挲,“你们俩和刘振云的作品最适合在《故事会》上发表。”
他本来以为查剑英和陈建公会很高兴,没想到两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陈建公推了推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
“胡老师。”他的声音比平时低沉,“我和剑英可能要辜负您的厚爱了。”
胡为民皱眉,“什么意思?”
陈建公清了清嗓子,他一向老成持重,此刻却显得局促不安,“胡老师,我们想把这次机会让给其他文学社的成员。”
“剑英,你也是这么想的?”
查剑英沉声道:“胡老师,我们是文学社的社长,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着想。”
胡为民听完两人的解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活动室里一时只剩下\"嗒嗒\"的声响。
“你们的意思是...”胡为民眯起眼睛,“要把机会让给其他社员?”
陈建公深吸一口气:“胡老师,您知道的,文学社里有很多真心热爱文学的同学。如果能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激励。”
查剑英接过话头,笑着道:“我和建公经过胡老师您的磨砺,虽然还上不得台面,但偶尔也有一两篇作品能在报纸上刊载...”
“不用说了。”胡为民突然抬手打断他们。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两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白衬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你们啊...”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又透着欣慰,“知道我最欣赏你们什么吗?就是这份担当。”
转过身时,胡为民脸上已经挂上了笑容:“最开始,我对当这个文学社的顾问并不感兴趣。之所以坚持到现在,都是你们的这份心意。”
陈建公和查剑英面面相觑,活动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老式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
“这样吧。”胡为民突然拍板,“既然你们坚持,我也不好拒绝。刚好我已经看中了几个好苗子,借这个机会培养新人也不错。”
“至于你们俩的作品...”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觉得也不错,小说具有讽刺性,很适合《燕京文艺》。”
陈建公的眼睛亮了起来:“胡老师,您是说...”
“我只能说可以帮你们推荐一下,至于审核能不能通过,还要看你们的作品能不能打动编辑。”胡为民道。
查剑英问:“胡老师,顶替我们的人选您考虑过吗?”
“有。”
胡为民抽出两份稿子,递到两人面前。
“胡老师,您给我们看合适吗?”
“让你们看,你们看就是了。”
两人对视一眼,不在客气,拿着各自的稿子,阅读了起来。
他们看完手里的稿子后,又互相交换,直到两份手稿全部看完。
这时,查剑英突然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胡老师!我替全体社员感谢您!”
“我怎么说也是文学社的顾问,做这些我是打心底自愿的。”
胡为民摆摆手,目光却飘向窗外。
或许,这就是文学的传承吧。
……
两人走后,胡为民拿着五份手稿,分别投到了《燕京文艺》和《故事会》编辑部。
从邮局回来的时候,胡为民碰到了去燕大找他的张德宁。
今天不用值班,他带着张德宁回到了朗润园公寓。
“张姐,请坐。”
“这么长时间你也不说去看看我,非得我主动来找你?”
张德宁坐下后,一开口就吓出胡为民一身冷汗。
“伱这都是些什么虎狼之词,要是被人听到,岂不是要生出误会来?”要不是在他加,胡为民非捂住她的嘴巴不可。
张德宁笑眯眯道:“哈哈,开个玩笑。现在的小同志,真是不禁逗。”
“咱好好说话行不行?”
胡为民无语,这些年纪大的老大姐,开起黄腔来,他们这些小年轻根本顶不住。
“这不是好长时间没过来找你聊聊了吗,过来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