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最开始的内容,众位大臣还只是脑海中思考,随着奏折中所阐述的理论而思索其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道理。
毕竟最开始的这些内容还偏向于理论性,虽说分析的丝丝入扣,很有道理,但也没有什么特别耳目一新,令人十分惊艳的地方。
所以众位大臣在听到前面内容的时候,都是偏向于思考,其他什么情绪倒是没有。
然而随着侍从官把奏折的内容念到后半部分,在场众人的面色就变了。
因为这时候已经朗读到了,如何通过国子监来推行教育政策。
和李世民当初阅览奏折时的反应一样,都是先思索,再到恍然大悟,然后就是震撼。
也就是这个震撼的部分,着实把众人给惊艳到了。
通过重新开办国子监,招收那些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以达到为朝廷培养能人志士,培养储备官员的目的。
同时还能通过一个这样简单的机构,稳住天下读书人的心,朝廷花上一些金钱和精力,就能实现一举多得。
奏折的这个部分,给众人的反应是目一新,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想到有这个办法。
然而等侍从官,吐字清楚的阐述出了王辰的终极理论,也就是为国子监开设三条招生路线这个计划时,众人顿时震惊。
朝中高官子弟直接入学,一般的寒门子弟或者家世不算太高的,通过考试入学,而又不能读书又没大背景的,那就交钱入学。
这套三角架构理论,瞬间就把全场给震住了。
整个太极殿中一时变得有些嘈杂起来,前后都是各级官员窃窃私语之声。
初唐朝会倒是不禁私下讨论,所以讲小话也不违反礼制。
但是在讲了几句小话之后,众人又自觉地安静了下来,因为奏折还没读完,还有小半部分。
在最后的这小半部分,虞世南算是把王辰对于这个三角架构的说明给详细解释了一遍,包括如何运转,为什么要这么做,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好处,都写得清清楚楚。
当然在具体语言的使用上,还是要严谨不少,比如不会直接说什么权贵或者朝中高官,只是委婉的说略有家世的子弟。
同时不会那么直白的说什么,朝中权贵提供保护扩大影响,富商大贾负责提供国子监日常的开支运转,普通学生专心读书,成为人才。
而是把这个提法委婉了不少,这样就会显得好听不少,免得在某些人耳朵里太过刺了。
等到整篇奏折阅读完毕之后,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所有人都沉浸在刚才那些文字当中,被奏折最后所提出来的设想给震撼到了。
从来没有人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官办学校问题,居然还能够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提升朝廷形象,加强大唐上下的凝聚力,让学校自给自足的培养人才,充分扩大国子监作为学堂的影响力。
这样一个机构要是做好了,那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