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战场上获取军功这件事情,对于王辰本人而言,那还是要越早越好,晚了就不见得有好机会了。
而且根据此前自己,与李世民和李靖所商讨出来的内容,大唐对突厥发动大决战,也就是最多几个月的事情。
现在是贞观二年年底,到贞观三年秋季之前,这场仗是一定要打起来的。
毕竟一旦时间进入秋冬季,北方草原就要开始天寒地冻了,一旦打的时间长了些,那对于大唐这边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所以这是距离自己时间线最近的一场大战役,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难度非常小的战役。
在李世民刚登基之时,突厥可以说是兵威大盛,唐朝都没有兵力和突厥进行决一死战,那时候要打一场决战的话,唐朝的底蕴恐怕要瞬间消耗一空。
但是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双方的国力形势可以说是完全扭转过来。
自从渭水之盟事件过后,唐朝上下君臣将此事视为莫大的耻辱。
君臣上下一心发愤图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迅速恢复了因为隋末天下大乱而破坏殆尽的生产力。
同时全国上下推行勤俭节约,李二本人带头实行节俭,在贞观前两年是既不修宫殿,也不造什么豪华建筑,绝不大手大脚花钱。
贞观元年之时,就连长安城的官员数量,都一度削减到只有几百人。
此后李世民在修建大明宫时那么痛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和王辰合伙做的精盐提炼买卖当中赚了大钱,同时修建大明宫也是政治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大唐国力那自然是飞速上升,一年当着三年跑。
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君臣上下一心想要做成一件事,可以说是压根就没难度。
所以到了现在贞观二年末,唐朝已经从李二刚登基时的积贫积弱,到了现在的强盛之国。
……
而反观突厥这个国家,自从贞观元年渭水之盟后,就一路开始走下坡。
内部大小可汗之间闹分家,颉利可汗仗着自己大可汗的身份,对突利可汗实施排挤打压。
在突厥内部当老二的突利自然不会满意,今年五月多份的时候,不就私下里派人到大唐来联系李世民,想要让李二陛下出兵北上讨伐突厥吗?
还是王辰说出了北方恶劣的环境,以及大唐内部的各种灾害问题,才打消了李世民这个念头。
除此之外,同样是因为那场恶劣的暴风雪,北方突厥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牛羊死伤无数,各部落的牧民也因为缺乏食物,饿死不少。
就因为这一场巨大的暴风雪灾害,突厥到现在还没缓过神来。
所以此消彼长,优势劣势的相互扭转之下,大唐必定会在半年之内宣布北伐出兵。
毕竟时间再拖晚一些的话,万一突厥从这场大雪灾中恢复了过来呢,又或者大小可汗二人和解了呢。
尽管王辰知道这并不可能,也是绝不会发生的事情,但朝廷那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