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硕抱着怀疑的态度,而刘光也面露思索状。
脑海中不停拼凑,将当时AI给出的回应,逐渐讲述出来:
【凤落坡中有一明代遗迹,为明宪宗成化年间人打造,祖籍临清,名张成。】
【传闻此人脚上长有长毛,可日行五百里,比千里马都要快。】
【毕生绝学便是其睥睨世间的轻功,因从临清赴京送信,往返仅需七日一事而名声大噪。】
【后得到圣上召见,将轻功绝学尽数展示,得圣上赐官,专为朝廷培养轻功人才。】
【一度与古武始祖之一的姚广孝地位相差无几,为后武明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年因得罪朝廷权贵,被下达缉杀令,后辗转逃到这海城凤落坡隐居,将毕生绝学留于此处,待有缘之人继承衣钵……】
刘光凭借记忆,大差不差的将AI问答的内容表述出来。
而池硕在听到这些内容后,脸上的笑意散去。
取而代之的是逐渐严肃的表情,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因轻功名声大噪,受皇上召见,专为朝廷培养轻功人才?”
“……与古武宗师之一的姚广孝地位相差无几?”
此事乍一听,只叫人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可偏偏细一琢磨,反倒是合情合理。
这张成既然如此擅长轻功,又怎会甘愿埋没于小小的临清县?
再说临清知府,倘若知道手底下有这么个奇人,能日行五百里。
他绝对会抓住机会,献上珍奇事物一般的上奏给当时皇上。
皇上得知此事,让张成培养轻功人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野史看上去就只是民间轶闻。
而AI给出的回应,反倒更接近现实。
更加让池硕诧异的,是后面给出的那句话。
竟然提及了姚广孝!
池硕听闻过银城的情况,同样知晓银城姚广孝墓的发现。
由于事关重大,银城特事办缺少人手。
自己有不少同事已经前往银城支援,以研究保护墓穴中的木人桩跟古武秘籍。
这在烟省特事办已经不算什么秘密。
而现在AI给出的回答,近乎同时肯定了这两人的身份,都是古武宗师!
由于姚广孝墓的发掘,也侧面肯定了这一说法。
只不过,池硕仍感到有些疑惑,心中暗道:
“这AI问答是怎么做到的?给出的回复竟然如此接近现实。”
“该不会……是智能筛选了网络上的一切野史记载,只回复了真实的古籍记录吧?”
不过也没做多想,池硕将疑问进行记录。
旋即继续问道:“在坠崖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你还记得吗?”
刘光点了点头,一边回忆着一边娓娓道来。
……
海城,凤落坡,山崖边上。
省里派下来的考古队已经跟救援队接手,展开了勘察工作。
只见一群装备齐全的年轻人,在崖边凿好锚点。
将登山绳固定在崖边,将绳子的另一头往崖下抛去。
共有三条绳索,同时可以让三人并排下去。
这时已经有考古队员在穿装备,将登山绳穿过身上的钩链。
有几人正围在中央的登山绳前,给一位白发老者固定装备。
“王教授,您待会儿一定要慢慢下,千万小心。”
“教授,这次就是先下去看看情况,我们本来就不该让您打头阵的。”
“要不……还是等我们先下,有了发现再喊您?”
周围几名考古队员,皆是对中间的老者表现得极为尊重。
不过听到学员们的提议,中间那名老者却是摇了摇头。
“还是我先下去吧,万一底下真有明代遗迹,怕你们再毛手毛脚。”
“另外,我这把骨头虽然老了点,可也没那么矫情……”
见老者这么坚持,周围的考古队员也不再多言。
这王教授全名王博文,是海城资历极高的考古教授。
这次的考古队伍里面,有多半的成员都曾上过王教授的课。
平时也基本是以学生的身份跟王教授相处。
见王教授准备率先下崖,其他考古成员也竭尽全力的保护。
待到装备穿戴完毕,王教授跟另外两名队员站在崖边。
出于安全,王教授的位置在三条绳索并排中的正中间。
旋即,在王教授吸气踏步的动作下。
崖边的三人缓缓探出身体。
他们正面对着山崖,脚踩着崖壁一点点的往下坠去。
山谷的风在耳畔呼啸而过。
身体不时传来隐隐的失重感,叫人心头发慌。
“教授……脚步放慢,别往下看就是。”
一旁的考古队员不时叮嘱道。
他们也是生怕在这个时候出现什么意外。
然而,真是越想什么就越来什么。
就在这时,王教授的身形突然一滞。
“等一下……”这一嗓子,给身旁的两人吓了一跳。
目光同时朝着教授看了过去,见王教授并未有什么危险举动。
只不过是脚步停留在原地,目光直勾勾的看向崖壁。
“怎……怎么了教授。”
随着两人疑惑的声音,王教授伸出手来。
朝着崖壁的前方探了过去。
“你们看,这里是登山镐留下的痕迹。”
两人循声朝崖壁上看去,的确轻易看到了登山镐的痕迹。
那镐头凿出的坑洼,仍是清晰可见。
明显是前不久才留下的。
他们也听说了传闻,那名探险者是用登山镐爬上去的。
于是不禁齐刷刷看向山崖。
这么陡峭的岩壁……当真能凭借一把登山镐爬回去?
“教授,这应该就是那名探险者留下的。”
“据说他就是凭借着登山镐,从底下自己的爬回去的。”
“现在看来是真的啊。”
然而,随着两人的解释,王教授仍是颇为诧异。
看着前方的痕迹,目光在上下检索起来。
眼神中的诧异之色也是愈发明显,这才娓娓道:
“我之前说过什么来着?作为考古队员,观察一定要细心,不放过任何痕迹。”
“并且要通过痕迹,来大胆假设,以构建还原曾经发生过的情况。”
说着,王教授都有些恨铁不成钢。
“难道你们没看出来,这登山镐的痕迹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
两名考古成员闻声,又仔仔细细的打量了起来。
“没什么不同啊,这不就是普通登山镐留下的痕迹吗。”
“而且每次下镐的间隔……咦??”
他们顿时诧异出声,这才发现其中玄妙!
双眼不禁瞪大!下巴都合不拢了!
只因这落镐的点位,竟然每每间隔都足有两米左右!
就像是有人在这落镐的期间,踏着崖壁借力。
生生往上窜了两米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