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朱由崧除了搞钱,就是十分关心那些军工作坊的装备产能。
给足大明将士的军饷,有了士气,但是装备也得跟上才行。
毕竟满额军饷和提升装备,都是最直接有效加强军队实力的方法。
明军的披甲率远远低于清军,不少部队连十分之一的披甲率都不到,不少百户官都没有一套完整的铠甲。
现在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的时代,这种装备披甲率也实在是太低了。
朱由崧认为想要让基层军官带头冲阵,最起码的甲胄是一定得到位才行。
你想象一下,敌军穿着厚厚的甲胄,刀子都砍不进,而你却一身单衣,这太让人绝望了。
并不是人人都不怕死的。
还有火炮火铳也要多造,大明军中的火器来源乱七八糟,尺寸大小不统一,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明朝以前每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军械工坊,后来卫所制度烂了,朝廷又让各地布政司开设军械工坊生产装备。
但是每个地方生产管理标准不统一,火炮和鸟铳尺寸相差很多,五花八门的,也没个统一。
朱由崧就是想慢慢的淘汰那些旧制乱七八糟的火炮和鸟铳。
现在新的军工坊加上原先的老作坊,估计一年能生产出4万套各式盔甲。
朱由崧觉得这是不够的,目前朝廷的军队有40多万,他的目标是让明军披甲率大于百分之四十。
如果要达到这个要求,岂不是得四五年,时间太久了。
各式大小火炮年产六七百门,火铳年产量能达3万,火器理论上是够用了,他也没打算死命生产太多火绳枪,就是想多造点火炮。
但是大型火炮运输是个问题,装了轮子因为没有好的轴承,又没有后世的那种橡胶轮胎,几千斤的玩意,太难推动了。
当前火炮生产最多的还是适应野战的虎蹲炮、和佛郎机速射炮。
佛郎机炮要是能解决气密性问题,是会变得非常好用的。
朱由崧只知道如果用车床去加工佛郎机炮管,就可以解决气密性问题,但是要搞车床太难了。
主要是没有合金刀具对炮管进行切削加工,朱由崧有想法也难以一下子实施。
军工厂是吃铁料的大户,考虑到原材料运输问题,只有应天府一个地方,其实这是不行的。
生产原材料受到制约,不但成本高,还影响效率,应该其他地方多开个军工坊才行。
朱由崧让陈子龙带着一些骨干,去南直隶太平府的马岭建新的军工作坊。
太平府马岭有铁矿,马岭现在并不出名,但朱由崧知道,这地方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马鞍山啊。
这时马岭的铁矿还没被发现,是朱由崧特意让人去探查的,已经接到奏报,前两天开采冶炼出第一批钢铁。
所以朱由崧立刻下令在马岭新增设一个军工作坊。
只要马岭的工坊正式运转起来,军工产能再翻一番,那甲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时陈明遇来禀告,“陛下,刚刚有锦衣卫从西南回来了,带回来了几个人,说有关西南的消息。”
“嗯,都有带回来了什么人?”
“回陛下,有石柱土司镇东将军的孙子马万春,还有西南总督王应熊的两名部将,一个叫王祥,一个叫杨展。”
朱由崧愣了愣,怎么南明猛人一下子来了几个。
“快宣他们过来。”
朱由崧听说来的这几个都是西南猛人,立刻让他们来见。
马万春是秦良玉的孙子,王祥和杨展都是明末的很有名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