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钱谦益上奏疏,请求开科取士。
按惯例,三年一次的科举,明年就是到了开科取士的年份了。
这时快到八月该乡试了,来年三月会试,是该要提前准备了。
朱由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准了。
封建皇权时代,开科取士可是笼络读书人最有效的手段。
弘光朝只要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他朱由崧的皇位都要稳固一些,将会是绝对的正统合法化。
后世还有一些无脑的家伙把科举制度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如果科举制度真如说的那么烂,又是怎么坚持了数百上千年的,难道古人都是没脑子的吗。
科举是皇帝和读书人上下各取所需,架构合作共赢的重要桥梁。
科举考试内容并不是单纯的八股文,涉及面极广。
考生要求精通文言文诗词,那只是最基本的常识,要考上进士,并不是诗词歌赋写得好就行,主要还得看策论呢。
策论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还有社会现象、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科学发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知道这些才能通过策论表述出来,获得考官的青睐。
所以真正的书呆子,别说进士及第了,就是一辈子举人都别想考上的。
明朝能考中进士的,绝对都是有真材实料,社会最顶端的那一小撮精英人才。
不像满清那样,有两套卷子,八旗子弟一套,汉人一套,特别是前期,自己八旗子弟的卷子整得跟玩一样,就差没考一加二等于几了。
所以对于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朱由崧是不会去动的,任何考试都有他的弊端,以后世的想法去改变,绝对是作死行为。
就好像后世的英语课程,背单词背的你脑壳都长包,考不好还上不了重点,结果学出来后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卵用。
朱由崧现在是想办法,如何给那些考不上科举的读书人一条出路。
比如去军队当督抚,去当基层的小吏员,喜欢格物的去天工院。
当然前提是要留一个上升空间制度,让那些读书人看到,去做小吏,做督抚和格物研究有出路。
朱由崧是打算哪怕读书人去做了小吏和督抚这些,不但本职工作有上升空间,还可以继续科举,就好像后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一样。
只要够优秀够努力,朝廷不会埋没人才。
前一阵子朱由崧让顾炎武去代理归德府知府,主持改革新政。
顾炎武拜见史可法时得到了史可法的支持。
史可法现在是内阁大臣外派河南钦差宣抚使,昨天朱由崧收到他的奏疏。
史可法在奏疏中请求减免河南税赋三年,并表示支持河南特事特办,实施改革新政。
而且史可法奏疏上说开封府实在是凋零荒废,应该也实施改革新政,整肃流民,分派官吏,给流民分发土地,这样能更有效恢复河南生产。
朱由崧没想到史可法会是第一个支持自己的新政的。
难道史可法突然开悟了?
朱由崧摇摇头,这极有可能和明末文人环境有关。
明末文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团体,还是有很多读书人看到了明朝的腐朽,想改变明朝当前现状的。
明末文人圈子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开放包容的,有点类似百花齐放的味道。
明末大量文人接受西洋传教士的洗礼,成为教徒,有杨廷筠、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有名高官。
明末文人最爱结社讨论时政,各种社团没有一千也有九百九十九。
其实是有人发现读书人都成为明朝的寄生虫后,一些有识之士自身开始迷茫的表现。
但是他们接受西方天主教的洗礼,和自己一帮人结社在自己圈子里讨论自嗨,注定是失败的。
就像后世的某些专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你在自己圈子里面,高谈阔论可能大家觉得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