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原本都准备借这次抚恤银贪污案,对地方官吏进行一次大清洗、大整顿。
但是突然接到清军异动,可能再次大规模南下的消息,一时有些犹豫了。
这下蛋疼了,不查地方官吏,及时整顿,迟早要亡国,现在要是大查,怕是也有亡国的风险。
毕竟外有大敌,要是再引爆内部矛盾,到时候内外夹击,国内出现喜迎大清王师,打倒弘光暴君的情况,朱由崧一点都不意外。
就是和平稳定年代,对地方上进行大整顿都要谨慎万分。
可能有人觉你都有军队了,还怕这怕那,其实有军队也不是万能的。
军队是暴力机构,代替不了官府的职能,比如收税他们就不懂。
如果整顿地方,将会牵连一大片,可以说是一片连着一片。
他设置市舶司收点税就出现了动乱,要大力整顿地方官吏,除了暴力威慑,还得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这个时代,地方上的话语权,都是掌握在士绅官员手里,普通百姓是听不到上面声音的。
而地方官又是来自地方乡绅群体,宗族观念极强,士绅组织能力还是很强的,平常争个水,打个群架啥的,动不动出动数百上千人,那是常态。
到时候整顿地方,万一出现大范围内的暴动,得要有军队镇守才能维持稳定。
但是脑海里浮现出,那进京祭拜亲人的祖孙俩,一身衣衫褴褛,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战死的将士家属,过得如此凄惨卑微。
朱由崧对这不能忍,得彻查,无论如何都得还英烈们一个公道。
一查到底,再说涉案的重灾区都是在南直隶,他有兵马在手,出现动乱就及时扑灭。
同时要扩大报纸了,办大字报,把朝廷的各种政令通告,刷到乡下农民墙上去才行。
翌日,早朝。
天还没亮,朱由崧就到了奉天殿。
唐、宋两代都是五日一次早朝,清代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为常朝之期。
其实明朝还是有很多勤快皇帝的,朱元璋那个工作狂每天都要早朝,隆庆时规定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就开一次朝会。
当然也有不把早朝当回事的,早朝这种繁重的、日复一日的礼仪,上得多了,谁也不耐烦。
像是正德帝就经常离开京师,一走数月,根本没法定期举早朝,嘉靖和万历都不爱上朝。
朱由崧还是很勤快的,又恢复了唐宋的早朝时间,每五日一次定期早朝。
而且有特殊的事件,他还会临时召集群臣议事。
朱由崧重新修缮了奉天殿,早朝已经改回到奉天殿举行了。
群臣们也来了,朱由崧坐在龙椅上,群臣行完礼,开始早朝。
首辅马士英挺着肚子站在最前面。
可能有人说,他不是被阮大铖弹劾了吗。
但是被弹劾又不是治罪,明朝首辅被人弹劾的太多了。
当然被人弹劾就辞职,是明朝大臣的一个特点。
明朝绝大多数大臣都重视名节,或者在表面上重视名节,一被人弹劾就会上辞职信,以示自己不恋权威,只重名节。
由淮安府一对祖孙进京祭祀忠烈祠亲人,引发出抚恤银案,兵部官员被抓走了大半,现在又牵连了不少户部官员。
阮大铖弹劾首辅马士英,整个朝堂都震惊了。
当日马士英被弹劾,就将儿子绑去了刑部,奏疏请罪,称自己识人不明,教子无方,无颜面对朝堂,要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