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成都的锦衣卫回来了,带回成都的情报。
阿济格、吴三桂率领八九万大军,围着成都府,已经接连攻打近十天。
听着锦衣卫汇报的内容,朱由崧心里还是有几分焦急的。
现在受秦良玉节制的川中各部兵马加起来近3万,成都府的兵马不足2万,有部分驻守在龙安府。
不足10万人攻城,近2万人守城,有名将统筹,按理坚守些时日是没问题的。
但四川的朝廷军队早就被张献忠打光了,现在成都的守城部队,都是临时从各地征调的,良莠不齐,在调度配合上就要困难多了。
成都又是一座大城,守城是很困难的。并不是城池越大,城墙越坚固的城就越好守,因为城墙越大,需要分摊的兵力就越多,防御薄弱不说,还增加调度管理难度。
朝廷的入蜀部队还在潼南,不知大西农民军那几位将军是个什么想法。
入蜀的朝廷兵力有限,朱由崧也没办法分兵,要不然镇不住大西军,这就有点小蛋疼了。
如果张献忠那几位义子迟迟大给答复,朱由崧准备强攻潼南,要不然大西军残部就是一大隐患。
倒是堵胤锡劝朱由崧不用担忧,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清军攻城不会太过激烈。
这时有人来报,说张文秀代表大西军来谈判归附朝廷的条件。
朱由崧一时瞪大了眼睛,“来谈归附条件?”
这么快?
那还等什么,赶快啊!
朱由崧都想立刻亲自见张文秀谈了,但是这样很不妥。
这刚开始谈条件,哪能由皇帝直接出场去谈的,再说要是万一谈崩了,连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朱由崧让堵胤锡去接洽张文秀,反正具体的细节都早已提前商量过了。
谈判根本就没用多久时间,堵胤锡就回来向朱由崧汇报情况。
朱由崧看着大西军提的归附条件,发现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
大西军的这些条件,和当初大顺军的相差不多。
大西军第一就是要求朝廷尽快给他们粮食,估计是他们几万人快要断粮了。
这次入蜀,邢如意率领商队运粮船跟在大军后面,前面一批10万石粮食已经运到重庆府,所以现在朱由崧手里是有粮的。
第二个是大西四将军希望朝廷能给张献忠一个封号,让他洗脱流贼之名。
古人很注重名节,他们这几个义子无非是想给张献忠扯块遮羞布。
这一点对朱由崧来说,反而多少有点压力,毕竟这是给一个天下皆知的大反贼封号。
但朱由崧还是同意了。
张献忠的主力在彭山之战中损失惨重,连亲弟弟都被杨展杀了,又没有留下后代,纯粹给个空名号,已经没有太大的凝聚力了。
再说张献忠临死前幡然醒悟,晓民族大义,是力主抗击鞑虏而死,这一点还是好样的。
把这次大西军归附朝廷的功劳全部安在张献忠头上就行,再将他临死前的遗言宣扬一下,以这个由头洗洗张献忠的污点,给个封号吧。
第三就是希望朝廷保持大西军一个独立的建制,朝廷不拆散他们的部队,这一点朱由崧也同意了。
封建时代的军队,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