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应天府。
天气很沉闷,今天又有一批前线战死的将士骨灰送入忠烈祠,礼部和兵部的官员正在举行迎接仪式。
“这半个月来,进入忠烈祠的得有五六万人了吧。”
“不是说打了胜仗吗?怎么还死这么多人?”
几个士子打着扇,坐在一处背阴的屋檐下纳凉,看着那进入忠烈祠的队伍讨论起来。
“报纸上不是说四月份就打了一场胜仗,把多尔衮都打跑了吗?陛下怎么还不回朝?”
“哎,据说刚好战事那段时期江西发大水,水运受阻,徐州又有鞑子,连军需物资都运不过去,你们说会不会真的打了胜仗。”
这话一出,现场气氛凝重了起来。
有人一声轻咳:“陛下御驾亲征,岂有不胜之理,袁首辅和钱阁老都说了,朝廷王师在洛阳嵩山击败多尔衮十数万大军。”
“据说得胜之后陛下回了襄阳,但是如今陛下音讯全无,战场瞬息万变,这很不对劲啊。”
现场一片沉寂。
“要我说,陛下就不该御驾亲征………”
“哎,咱不说这个了,我们还掺和不了这事,加紧时间备考才是。”
“哼哼,就怕局势彻底的崩坏,到时候朝廷又顾不上这次科举了。”
这几个月应天府的聚集了许多进京参加科举的读书人。
原本定在三月份的春闱,因为战事突起,天子御驾亲征,所以推迟了,连具体开考的日期都还不能确定。
这下子让众多读书人一片哗然。
离应天府近的还好说,远的走了一两个月到了京师赶考,却无限期的延期。
好在朝廷迅速给出了补偿,平复了士子们的心情。
朝廷一是提前公布这次录取人数,不会少于500名。
光是这一点就让一些士子兴奋,明朝每次科举录取人数不定,但是一次科举录取人数从没超过500人的。
现在大明就剩半壁江山,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少了许多,录取人数增多,意味着录取难度降低了太多。
还有就是朝廷给予进京赶考的读书人,每人每天可领5升白米作为食宿补贴。
虽然进京赶考的读书人贫困的较少,并不是所有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都是有钱的。
明朝没有举人功名之前的读书人,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过得比较拮据。
朝廷这个食宿补贴,对于少许贫苦士子来说,无疑于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当然也有不乏家里有钱的读书人,听说朝廷科举延期,赶紧写信让家里打钱。
我要在京师寻花问柳,哦不,我要在京师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