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院使张国维手持汉中捷报,一路小跑着进入皇宫,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仿佛这捷报就是他亲自打下来的一样。
朱由崧正在殿内处理政务,听闻张国维前来,心中不禁一动。
当他听闻汉中大捷,心中的激动如潮水般汹涌而来,难以抑制。
朱由崧急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张国维面前,亲自接过捷报,他的手微微颤抖着,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
朱由崧展开捷报,目光如炬,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每一个字都如同跳动的火焰,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和喜悦。
这两份军报分别来自李定国和高斗枢,详细记录了汉中之战的每一个细节。
从军队的部署、战术的运用,到战斗的激烈程度,无一遗漏。
在字里行间,朱由崧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和士兵们的浴血奋战。
从李定国率领精锐翻越走马岭突袭汉中,到进入关中与马进忠的部队会师,每一幕战斗场景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朱由崧眼前。
李定国和马进忠率领明军将士进入关中后,与清军展开了数场激烈的拉锯战,直到近日因天气炎热,双方才暂时停战,对峙于大散关。
高斗枢的奏报则详细陈述了他接手褒城后的种种举措:他先以大明朝廷名义安抚当地官绅,整顿汉中政务,组织民力,为前线大军提供充足的军需后勤。
正是高斗枢在后方的高效统筹,确保了军需物资的畅通无阻,使得李定国和马进忠的大军在与清军的对峙中立于不败之地。
“哈哈哈,真没想到李定国能如此神速地拿下汉中,再率军直入关中,与马进忠两人合兵与清军对峙数月不落下风。”
“哈哈哈,好!好样的……”朱由崧不禁放声大笑,笑声在宫殿内回荡。
朱由崧看完军报,心中感慨万千,李定国和高斗枢的出色表现不仅证明了他的决策英明,更让他看到了大明复兴的希望。
这种文武合作的默契,正是他一直以来所期盼的。
放下军报后,朱由崧缓缓抬起头,开口问张国维:“我们当初让李定国发兵汉中,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张国维毫不迟疑地回答道:“回禀陛下,我们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声援西北各地的反清义军,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和鼓舞,让他们知道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也在积极地与他们共同对抗清军。”
“其二,通过让李定国出兵汉中,可以吸引清廷的注意力和兵力,使其无法顺利的从战争中轻易脱身,且能迫使他们持续投入更多的兵力来应对我们的攻势,进而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朱由崧听完张国维的回答,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朱由崧说道:“如今李定国不仅收复了汉中,还率军长驱直入,进入了关中地区,然而,阿济格的主力八旗精锐却毫无动静,依旧像乌龟一样蜷缩在西安城中,不敢轻易出动。”
“由此可见,清廷在两次南侵遭受了重创之后,损失相当惨重。这也充分证明了八旗军的底蕴其实并不如我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深厚。”
毕竟建奴鞑子立国不过十数载,加上人口基数摆在那,前面两次战争的损失,已经让他们伤筋动骨了。
“这一切都是陛下英明神武,以卓越才能应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张国维立刻由衷的赞扬了一番皇帝陛下,接着说道:
“陛下,我军进入关中地区后,阿济格之所以选择龟缩在西安城,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备我军从武关道和陈仓道这两条路线同时发动攻击。”说到这里,张国维紧紧地握起拳头,显得异常兴奋。
“依微臣之见,我们应当立刻调集地方的民力,委任有才能的大臣和勇猛的将领,将兵力集结于汉中与南阳两地,然后兵分两路,同时向西北进军。此时此刻,正是我们一鼓作气收复整个西北地区的绝佳时机啊!”
朱由崧听了张国维的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的看法。
然而,朱由崧并没有立刻表态,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张国维的建议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却还是有些过于激进了。
他深知,崇祯时期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而朝廷却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导致战事屡屡受挫。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目前新政才刚开始实施,国库财力有限,如果此时大规模地分两路进军西北,但因为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
而且由于明军的骑兵数量相对较少,进入西北后的机动能力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这样一来,在在很大的变数,风险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