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了出来,这样差不多是把龙江造船厂整体改革了。
工匠分成一个个等级,制定奖赏制度,使得分工更为明确细致。
像王老六那种老工匠,完全可以给予一个荣誉性质的官身,朝廷给予奖励政策,让他们传授徒弟经验技艺。
还有就是把船上的配件外发给民营私船厂加工,这些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有很多零配件生产,都是可以按工给值,也就是计件生产,管理层抓好质量就行。
如果运作成功了,那以后更多行业都可以按这种方法执行下去。
其实新的军工厂那边就开始有很多这样新的雏形,但是还没有明确的用文字规范下来。
比如按工给值,批量化计件生产,在军工厂和皇家织造厂都已经在开始运行。
计件生产也是朱由崧要求的。朱由崧认为,计件模式比起论月拿钱的薪酬方式,肯定更加高效。
在按工给值计件模式下,工匠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赚取薪酬,多劳多得,因此匠人不会偷懒,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中国平民百姓的吃苦勤劳精神,朱由崧是深有体会的。
他前世做生产厂长,给工人定工价,原本按每月五六千的标准定下去的工价,结果工人加班加点到晚上十几点,硬是干到了上万一个月。
结果黑心老板指着他骂,你这个生产厂长到底会不会定工价,工人那么高工资怎么行,得降工价。
计件生产可以提高工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作坊的生产效率。
其次,给出相应的奖励措施,计件模式可以促使匠人自发去改进工艺生产流程,和劳动方法,加强了生产劳动技能。
在计件模式下,匠人为了提高薪酬水平,会自发地寻找和发明更好更快的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劳动产能。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工匠们的自我发展,提高匠人的工作能力。
朱由崧让陈子龙过来参与构建龙江造船厂,就是让他和工部官员去制定这种完善制度。
具体细节让何腾蛟等人尽快拟定一个条陈,最后交给他来批审。
在回去的路上,陈明遇就已把龙江造船厂提举董世勇的过往查清楚了。
陈明遇递上来一份档案。
“陛下,这是董世勇的一些过往信息。”
朱由崧大略看了一眼,便说道,“这个人先用吧。”
董世勇在工匠中名声不算太好,从外面接到手的活,存在克扣工钱的现象,但是都会留一线,并没有做绝。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朝廷一年就给龙江船厂千把两银子。
而龙江船厂有一千多人要养活,董世勇这些年来,倒像是个包工头子。不停的从外面托关系找人找活接进龙江船厂,十几年勉力维持着这个船厂没彻底的垮掉。
现在朱由崧手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只有等明年春天科举会试时,他要考察一批能用的人才出来。
朱由崧回到皇宫时,天都快黑了。
刚刚换了身常服,朱由崧拿起一本奏折准备看,就见一个小太监狂冲而来。
田成见状大怒,“大胆!慌里慌气的,像什么话,这还有没有规矩了。”
小太监扑通跪在地上,叫道:“皇太后差奴婢来报,王娘娘快要生了。”
“什么!”
朱由崧听到消息,手中奏折一丢,赶紧一路飞奔向钟粹宫。
“皇爷,你小心些!”
只见在过道中,朱由崧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吓得田成赶紧提醒。
朱由崧身子一歪后就站稳了,又是继续飞奔而走。
田成赶紧跟在后面,累得舌头都伸出来了,热气腾腾的。
谁知才走出数步,扑通一声摔在扫过雪的青砖路面上,痛得田成呲牙咧嘴。
朱由崧转头冲田成喊道,“你倒是快些呀。”